「努力不如用對力。」
第一次對這句話有深刻體悟,大概是貝蒂大三大四的時候吧,那時我一度立定志向,未來想去科技公司做使用者體驗研究跟設計 (UIUX)。
主要是受到當時幾家互聯網巨頭的崛起啟發 (像 Facebook - 那時候還不叫 Meta XD、Google、騰訊),看著這些公司以劃時代的商業模式跟流暢的使用者體驗席捲全球,內心升起無限崇拜!
覺得結合本科念的心理學跟商業的 UIUX 領域實在太酷啦! 我以後就要做這樣的工作!
當時渴望進入 UIUX 領域的我,瘋狂搜尋各種實習機會,不僅會為特定公司客製化履歷,還會寫文情並茂的申傾動機信 (自己覺得 XD)。
甚至,還曾經主動寄信給我想拜師學藝 (?) 的 UIUX 業界專家表示願意做免費的實習生,只希望能多學點東西。
每次都像寄出情書那樣期待對方的回音,但幾乎不曾收到理想的回應;為了換得更多被看見的可能性拼命努力,卻越努力覺得越無力。
直到某位業界前輩的善意回應,把我一棒敲醒。
他說: 「我不在乎你多有熱情或多想學習,我在乎的是你有沒有相關經驗,我要的是即戰力!」
聽完腦中直接冒出「登愣」的音效,心情瞬間跌落谷底。
原來,我只是盲目給出自己覺得珍貴的那些 - 無論是熱情、傻勁還是誠意,卻忽略去理解對方到底看重甚麼。
更遑論在整合對自己與對環境的了解後,有策略地找出「我想要的」以及「對方需要的」交集,創造雙贏 - 幫自己找到理想機會,也讓對方收獲所需人才。
這段經歷,恰好扣合貝蒂最近一場教練對話的主題。
我遇見剛在國外完成碩士學位的耀傑,他拼命地在投履歷找工作想留在當地,但過程卻一直不太順利。
明明他已經做盡各種嘗試 - 像是善用學校職涯諮詢中心資源,一次次找顧問跟學長姐討教求職策略、生性內向卻仍鼓起勇氣報名一場又一場的線上或實體的 networking。
又或者即便費時耗力,他也沒有放棄研究每家想應徵的公司,為它們撰寫客製化履歷,單純只是希望不要浪費任何一次被看見的可能性。
但不知道為甚麼,結果就是不理想。
耀傑投出的上百份履歷大多石沉大海,只有不到 1% 轉換成實際的面試機會。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甚麼還是沒有結果? 繼續這樣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對話過程中,耀傑將這道問題拋向我,聽起來卻更像是對自己無奈的質問。
雖然每個人的求職之路都獨特不可複製,但曾被相似議題困住的我,嘗試運用當初帶領自己脫困的方法,一步步與耀傑整理他的狀態,看見找工作過程中盲點,重新確立更能精準努力的求職策略!
倘若你也正面對類似的求職關卡,腦中浮現「我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找不到工作怎麼辦?」的焦慮與恐慌,不妨參考貝蒂下面分享的思路,陪伴自己好好整理,為自己帶來些新啟發。
但願能引導你跳脫越努力越無力的循環,讓自己不只努力,更能用對力。
讓自己花的每一分力氣都成為值得。
延伸閱讀: 轉化挫折感的6大步驟,釋放內在自信力
把職涯選項當作投資組合
貝蒂做美股投資的時候,喜歡把錢投在不同產業、區域與特性 (e.g., 成長股 vs. 價值股) 的股票上,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
我發現這個概念用在求職之路也共通 - 除非你已經決定「非某份工作不可,願意為了它待業跟押注老本!」,否則不需要冒險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反倒可以盡可能把所有潛在的職涯選項都羅列出來,方便後續逐一盤點。
至於怎麼初步評估每個「職涯標的」(其實就是你羅列出的所有潛在工作選項) 的價值? 怎麼為這些價值進行排序? 排序之後對於你的求職策略又有甚麼啟示?
這些疑問,貝蒂會在後續的步驟中逐一帶你釐清,也邀請你領取下面我為你準備的〈職涯標的評估表〉,一邊閱讀文章,一邊為自己梳理。
完成之後,你有機會….
- 看見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核心盲點
- 看見自己除了目前專注的機會,還有更多其他職涯選項的可能性
- 清楚不同職涯選項對自己來說的優先順序,有效調配時間精力的投入
- 除了有勇敢爭取想要的勇氣,也長出對不理想的機會說「不」的堅定
免費領取〈職涯標的簡易評估表〉
Step 1 | 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先盤點自己 - 知己
亞里斯多德說過「認識自己,是一切智慧的起源。」("Knowing yourself is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我認為想汲取「求職智慧」,減少找工作的彎路,第一步確實就是從再基礎不過的「認識自己」出發。
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我們 24 小時都跟自己相處在一塊,容易不小心產生「我早就很了解自己想要甚麼」的錯覺,跳過任何自我探索的邀請。
但你真的足夠了解自己嗎?
靜心聽腦海的聲音,冷靜看周圍的環境,你有發現無數念頭與資訊正湍急流過自己的內外在嗎?
就像河流日復日衝擊河道,岩石再怎麼剛硬,都會在經年累月的沖刷下改變形狀,相對柔軟的人心,又怎麼能篤定自己的情感想法不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化?
因此,如果你自覺已經付出好多努力,卻還是陷入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慌亂,不妨試著回歸「自己」這個原點。
想認識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搞清下面兩件事兒...
- 針對不要的,認清自己的底線條件是啥?
- 針對想要的,釐清心中優先次序是甚麼?
針對不要的,認清自己的底線條件是啥?
我問耀傑: 「如果找到的工作沒有滿足哪些條件,你會覺得與其接受 offer,不如再拚一下或回台灣?」
拋出這個問題,是希望能跟耀傑一起釐清他「絕對不能接受的底線甚麼?」
找到底線,也是為自己找到說 No 的底氣,即便到時可能會經歷待業期的波折,但心底多少也因著這份對「我不要甚麼」的清晰,可以稍微歡慶與感謝,至少沒有白白委屈自己。
你也可以問問看自己這個問題,列出 3-5 個底線條件,越「具體」越能明快地做出判斷,下面貝蒂也舉三個例子演示一下所謂「具體」跟「抽象」條件之間的差異…
薪水高低
- (抽象) 講出去有面子的薪水
- (具體) 換算台幣月薪至少 > 50K
工作內容有趣程度
- (抽象) 必須是有興趣的工作內容
- (具體) 工作至少 >70% 時間都是有興趣的工作內容,像是數據分析、跨部門洞察交流、數據相關的營運策略的討論
對長期職涯目標的幫助
- (抽象) 感覺沒啥前景
- (具體) 沒有機會當成轉換到更理想職位的跳板 (e.g., 跟理想職位需要的經驗能力幾乎完全沒有重和)
免費領取〈職涯標的簡易評估表〉
針對想要的,釐清心中優先次序是甚麼?
接下來,針對〈職涯標的評估表〉中列出的潛在職位,直覺評估對各職位的感興趣程度,填入當中「個人興趣度」的欄位裡面,以1-5分打分,越有興趣,分數越高。
打分盡可能憑當下直覺就好,後續隨時可以調整。
倒是憑直覺打出分數後,請你試著退後一步,針對每個選項,理性問問看自己: 「為甚麼這樣打分? 比較喜歡的原因是甚麼? 沒那麼喜歡的原因是甚麼?」
試著提煉自己評估不同職位興趣程度時真正考量的「底層熱情要素」是甚麼?
或許是薪酬的豐厚度?
也許是能否能累積你最想要的帶人經驗?
又或者是工作過程可以做哪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找出這些「底層熱情元素」,寫在表單裡「興趣度補充」的欄位裡,可以幫助你釐清工作中「真正帶給你熱情」的是甚麼? 當未來想延伸更多工作選項時,便可以從這些元素出發,展開更廣闊的可能。
像是貝蒂高中時曾經想做雜誌記者 (商週、天下雜誌之類的),探究背後原因,才發現當記者最吸引我「底層熱情要素」之一,是它需要「綜整龐雜資訊,提煉獨特洞察,為別人帶來啟發」,而這個過程總會讓我覺得超級滿足!
但其實這項「底層熱情元素」,在我後來的顧問工作也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難怪當年一做實習生便愛上這份工,因為幹活當下總能不費力地進入心流,覺得享受。
職位類型 | 個人興趣度 | 興趣度補充 |
---|---|---|
商業數據分析 x 特定專業ˋ領域 (e.g., 行銷、供應鏈、財務) | 5 | 可以跟不同單位、國家的人合作 (如果是跨國公司),接觸到他們的業務數據,提煉洞察然後給建議,感覺會非常有趣 |
行銷策略 - 個人貢獻者 (Individual Contributor) | 3.5 | 行銷一直都很能滿足我學習新東西、發揮創意的慾望,不過感覺它跟公司實際運營模式的關係比較遠,所以還是更想做數據分析+策略的工作 |
行銷策略 - 管理者 (Manager) | 3.5 | 理由跟上面差不多;對當主管沒有特別的興趣,但也沒有特別排斥 |
純數據分析類職位 | 2 | 好像通常一整天都在面對code跟數據,不是特別感興趣,還是希望工作可以有更多跟人互動的成份在 |
行銷執行類職位 | 1 | 薪資比出國念書前還低,有點難接受 |
Step 2 | 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理解對方想要甚麼 - 知彼
每個人盲點落在的地方不同,但就貝蒂觀察,出現「用錯力」的狀況時,挑戰多數不是出在不夠認識自己,更多時候,是我們對別人的需求不夠理解。
像大學時一心想找 UIUX 實習的我,盲點就落在「知彼」。
當時我不曾理解雇主真正想要的人才樣貌,只是一頭熱分享我參加過的相關課程活動,展示自己多熱情與好學,當然無法吸引對方的目光。
一聊之下,發現耀傑的狀況也雷同 - 從幾次被拒的 HR 回覆中,他才逐漸意識到,企業找人都優先看有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沒有相關經驗的人才,直接先被擺在一邊。
尤其在這景氣不好的當頭,珍貴的 headcount 終究很難為青澀的學生保留。
即便過去在學時他做過相關專案,但學生專案練就的本領,離雇主心目中的「即戰力」仍有一段距離。
因此,耀傑理所當然不會成為雇主心目中的第一順位。
由此可以看出「知彼」多重要!
這也是為甚麼貝蒂會在〈職涯標的評估表〉中放上「對雇主的吸引力大小」的欄位,這欄的分數越高,表示相較其他候選人,自己對雇主的吸引力越高。
雖然殘酷,但我們必須通過直面自己對職涯市場的吸引力,才能更客觀檢視自己的處境,擬定後續求職策略與行動。
針對「對雇主的吸引力大小」欄位,如果能直接請教相關職位的 2-3 位前輩對自己的看法,會很有幫助! (像是貝蒂就遇過有想進顧問公司的同學直接問我對他的評價XD)
不過假如現階段礙於大小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請教,自評依舊是有意義的參考!
後續也可以隨時根據履歷與面試的回饋 (像是履歷投遞不同職位後,實際轉換成面試的比例等等),動態調整自己認知到的吸引力高低。
Step 3 | 整合「知己」與「知彼」,重擬求職策略與小行動
最後可以將〈職涯標的評估表〉中「個人興趣分數」跟「對雇主吸引力打分」的分數加總,總分越高的職位,代表現階段值得你投注越多的時間跟精力。
話是這樣說,但請千萬不要把它當成一次定終生的答案,更合適的做法,是把你此刻完成的〈職涯標的評估表〉當作一面鏡子,每次又陷入找不到工作怎麼辦的焦慮時,把這面鏡子打開,與自己對話。
看看有哪些分數需要調整? 為甚麼? 將原因補充在旁邊;每次的調整,一定都會幫助你加深對自己跟求職環境的認識。
照鏡子的同時,也可以問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從這張〈職涯標的評估表〉中,提煉出更多可能點亮你未來行動的方向!
免費領取〈職涯標的簡易評估表〉
職位類型 | 個人興趣度 (1-5分,越有興趣,分數越高) |
| 雇主吸引度 (1-5分,對雇主來說越有吸引力,分數越高) | 雇主吸引度補充 (簡單描述打分理由) | 總分 (總分越高,越值得優先投入) |
---|---|---|---|---|---|
商業數據分析 x 特定專業領域 (e.g., 行銷、供應鏈、財務) | 5 | 可以跟不同單位、國家的人合作 (如果是跨國公司),接觸到他們的業務數據,提煉洞察然後給建議,感覺會非常有趣 | 3 | 過去沒有累積相關的實習與專案機會 | 8 |
行銷策略 - 個人貢獻者 (Individual Contributor) | 3.5 | 行銷一直都很能滿足我學習新東西、發揮創意的慾望,不過感覺它跟公司實際運營模式的關係比較遠,所以還是更想做數據分析+策略的工作 | 3.5 | 雖然過去在台灣工作是擔任相關職位,算有相關經驗,但之前待的公司性質、行銷策略跟資源都跟國際大公司規格不同,不確定能否勝任 | 7 |
行銷策略 - 管理者 (Manager) | 3.5 | 理由跟上面差不多,對當主管沒有特別的興趣,但也沒有特別排斥 | 3 | 雖然有相關工作經驗,但之前沒有帶團隊的經驗 (不過有帶過實習生跟工讀生) | 6.5 |
純數據分析類職位 | 2 | 通常一整天都在面對code跟數據,不是特別感興趣,還是希望工作可以有更多跟人互動的成份在 | 1 | 這類工作對硬底子 (e.g., 程式語言) 的要求比較高,自己之前沒有深入學過 | 3 |
行銷執行類職位 | 1 | 薪資比出國念書前還低,有點難接受 | 1 | 行銷執行很吃對當地文化的了解,短時間內能力經驗可能比較難跟上 | 2 |
問題一: 有哪些沒看到的機會?
當時便是通過這個環節,讓耀傑能退一步,理性看見其他工作選項的可能性。
原來,除了最感興趣的「商業數據分析 x 特定專業領域 (e.g., 行銷、供應鏈、財務)」外,他跟「行銷策略」相關職位的適配性也算高 - 不只興趣度中上,又因著過去在台灣有時的相關工作經驗,他對雇主的吸引力甚至可能高過第一順位。
這些是之前過度集中第一順位的他,不曾意識到的可能性。
感性上,也因為有了備案,讓耀傑能稍稍安心 - 假如暫時得不到理想職位,至少還有其他路可以嘗試。
問題一: 有哪些沒看見的盲點?
我也通過提問試著與耀傑聚焦「對雇主吸引力」的打分思路,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過去可能一直錯置了寶貴的精力。
他最想要的「商業數據分析 x 特定領域專業 (e.g., 行銷、供應鏈、財務)」,最看重的其實是實戰經驗,所以即便耀傑已經花大量時間做客製化履歷 & 動機信,面試轉換率還是沒有明顯起色。
因為他給出的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
所以呢? 知道了機會跟盲點又能怎麼辦?
別急! 這就是貝蒂的問題三想要回答的😊
問題三: 綜合機會跟盲點,怎麼調整求職策略,重擬行動?
這個練習最核心的目標,就是想引導你調整看見求職盲點,調整策略,從「盲目拼命」到「精準發力」,更事半功倍地獲得理想成果。
但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貝蒂這裡挺難用一句話概括,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個人化的引導與討論,邀請你預約貝蒂的一對一生涯導航教練對話或者是 90 天的陪跑教練課,我會通過提問、傾聽與引導陪你一起聚焦,結合多方的輸入,與你一起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求職策略調整。
但無論如何,一道最基本通用的問題是: 「針對不同職涯選項,你的時間跟精力分配可以做出怎樣的調整?」
因為時間精力的分配,直接映射你的價值選擇,如果對怎樣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做為決策的指南針有興趣,也邀請你參考貝蒂之前寫過的下面這篇文章。
回到耀傑,當時教練對話達成的共識是可以先從下面兩方面做調整…
針對第一順位職涯選項 - 調整過度客製化履歷,減少浪費力氣
可以試著精選 2-3 家夢幻公司/職位,製作客製化履歷,但其他的則不一定要這麼做!
因為按照目前實測的狀況,如果自己沒有公司所要的相關職場實戰經驗,即便製作客製化履歷,轉換率也不見得會有明顯起色 (這點是通過教練對話才意識到的盲點!)
針對第二、三順位職涯選項 - 連結工作的 Role model,解決潛在的疑慮
目前耀傑對於國外行銷策略的工作內容還是有比較多「想像」(像是不確定自己在台灣的相關工作經驗可以多大程度地轉移到國外的職場環境),可以嘗試認識至少 2-3 位行銷策略背景的職場前輩請教!
多多了解他們的工作日常、核心能力,以及對於應聘這個職位的建議與提醒,蒐集更多貼近事實的資訊,消除過多想像帶來的不確定與疑慮!
知己知彼,求職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句來自孫子兵法的話,大家應該都還算耳熟能詳吧!
意思是指打戰場時候,只要夠了解敵人 (知彼) 跟自己 (知己),即便迎接上百場戰役也能常勝不敗。
把求職想像成戰役,貝蒂覺得上面這句話也適用,但凡「知己知彼」任何一個面向沒有做到位,都可能會落得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結果。
因此,如果遠赴求職沙場的你,最近被「找不到工作怎麼辦?」的問題一再絆住,不妨試著問問看自己:
- 知己: 「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嗎?」
- 知彼: 「我真的知道對手 (在這個情境下會是你的潛在面試官們) 最需要我提供的是甚麼嗎? 我提供的是他們想要的嗎?」
只要對任何一個問題有一絲不確定,都歡迎你重新跟著上面文章的內容完成〈職涯標的評估表〉!
讓自己能退一步重新整理對工作的需求,也看清身處的求職環境對你的期待。
最後再像耀傑一樣校正求職策略,找出當下最能夠做出的行動,持續實驗與調整。
從屢戰屢敗的困境當中重新出發,跟一直好努力的自己約定好,下次一定要讓他凱旋歸來!
90天生涯導航教練課
關於工作跟生活的迷惘不安、或者生命中想積極實現的改變,你明明已經知道許多脫困做法,卻不知道為甚麼,總是很難真正做到嗎?
生涯導航陪跑教練課,是為期 90 天的深度沉浸與轉化。
90天的教練陪跑中,不會有網路資訊的發散、沒有純線上課程的罐頭、更不是獨自面對電腦手機汲取知識的空虛與失溫,取而代之的是...
你會有個人化的體驗 - 我們會在教練課開始前,共擬未來 90 天最想實現的轉化與改變,選擇最合適的學習模塊 (主題模塊包含職涯發展決策、理想生活打造、行動目標達成、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提升、自我特質與優勢覺察),回應你生命當下最真實有機的需求。
你會掌握系統化的做法 - 懂得運用不同生涯探索工具進行自我梳理,無論未來面對哪種迷惘都不再那麼心慌,因為你有了走向答案的錦囊。
你會有貝蒂全心的引導與支持 - 每 2-3 週一次 60 分鐘諮詢、期間 48 小時內私訊回覆,全心傾聽、提問與分享,陪你以「實際行動」跨越所有瓶頸。
90 天旅程,從迷茫走向自己。
關於生命,不再只是知道,而是開始真正做到些甚麼,多微小都很好。
如果你有改變的決心,想了解更多關於 90 天教練課的細節,歡迎點擊按鈕,滑至新頁面最下方,預約初談了解細節!
0 comments